據日本《SankeiBiz》報道,資生堂宣布在靜岡縣掛川市的化妝品工廠試驗性地引進10臺人型機器人,以彌補人手不足,提供生產效率。資生堂也是日本化妝品行業第一家引進人形機器人的公司。
據報道,安裝了2個手臂和照相機之眼的雙臂人型機器人將在資生堂工廠進行粉底裝箱等作業。此外,這些機器人還能處理往包裝箱里裝入材質和硬度不同的說明書、海綿等,這樣的細碎作業是以往工業機器人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今后,機器人還將用在資生堂的口紅、化妝水的生產線上。
日本的機器人時代背景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日本總人口不斷減少,而且老齡人口占比是世界最高的。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勞動力人口從2010年的6632萬,減少到2015年的6598萬,共減少了34萬人。
以此在日本,機器人產業的擴大更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因其勞動力日益短缺,讓日本不得不加大機器人產業的研發力度?! ?/span>
到了必須迎接機器換人的時代了嗎?
根據中國工程院近日所做市場調研,被調查企業中,近65%的企業具有強烈“機器換人”意愿,14.5%的企業正在做“機器換人”準備。
在資生堂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后,我們來度量一下,在當下的化妝品領域,或者說當下的化妝品生產企業發展水平而言,是否應該引入,這當中又存在什么困難。
招工難和人工成本高已成定居,但有不少廠家跟筆者坦言,如今的人工漲幅和人力資源情況并沒有急迫到他們需要為此購置價格不菲的機器人。某工廠老板在跟筆者聊天的時候提及,因為搬了新工廠,并且擴大的生產規模,所以年后他們就緊急招工了,他說最理想的基礎工人是在工廠附近居住的本地人,還要是已經有家庭的一些中年人,因為這樣的“流動性”沒那么大,但弊端就是他們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工廠的培訓成本不低。
這是所有工廠都面臨的難題,除了愈加高昂的人工成本,流動性大,培訓成本高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只會加劇而不會有所緩解。
而且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市場容量的需求增加,產能的門檻增高迫使了廠家在一些低端、高強度的工作崗位不斷投入人力和資金。
所以我們在探討是否有必要的時候,看的不應該是現狀,看的是走向。
當人力資源的緊張是未來一個不可逆轉的局面,做好應對措施都是必要的。
對于本土化妝品企業而言,機器換人的門檻有多高?
當工廠面臨這樣的局面時,機器人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以及是普適的方案?
多家機器人生產及應用企業工作人員介紹,不同功能的工業機器人單價也不一樣,便宜的不到10萬元,貴的高達50~60萬甚至上百萬元,以提高人力生產率50%來看,如果購置10個,相當能達到20個工人的生產效率,以中間值30萬單價來算,那就是300萬的投入,這對以中小微型企業為主的化妝品行業來說,僅僅價格而言,并不普適。
接下來我們算算效率成本對比,如果一名工人每年的人力成本支出5萬元,20個人的話。就是100萬,不算漲幅,3年以后就是300萬,那就已經超過了購置10個機器人的成本。
而且除了成本優勢,采用了機器人作業的企業表示,有的上料等崗位以往需要6~8個人才能完成,如今只要一臺機器人就全部解決。另外,工業機器人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非常穩定、合格率非常高,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不管是因為資金原因還是為了企業工作的有序推進,機器換人更好地進行方式是循序漸進,逐步推進。但在機器人應用上,除了主觀意識上的阻礙。還有不少客觀上的問題,如機器人質量良莠不齊,核心技術缺失現象明顯,是否對具體產品或者崗位適用,這都是要去企業去做一個長期的調查,準備,實驗,并不是個一蹴而就的事情。
有時顛覆都在頃刻間,就像蘋果跟諾基亞。不忽視任何一個可能的行業變革浪潮,基于判斷,做好迎接改革的來臨,當下是機器人的時代變革,未來可能有無數的浪潮洶涌而來,懵然無所知最為危險。
文章資料: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