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同仁們,是不是朋友圈突然一下子,被一篇《別了!化妝品概念性添加》的文章炸了屏,相信沒有幾個人,是從藥監局官網得到一手的資料,不得不佩服,親眼能夠抓住熱度。
國家對化妝品行業規范文件不是很多,《化妝品標識管理規定》還是零幾年實行的,化妝品備案也才一零年之后。
食藥監中藥品和食品規范要求要遠高于對化妝品的規范,當然食品和健康虛假宣傳搞不好就是人命,化妝品最多就是行政處罰。
《新條例》出臺后,配套出臺下面征求意見稿:
《化妝品安全評估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
《化妝品分類規則和分類目錄》(征求意見稿)
《化妝品注冊與備案資料規范》(征求意見稿)
《化妝品新原料注冊與備案資料規范》(征求意見稿)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
所以說,行業要發展好,國家政策一定要到位,化妝品確實是一個宣傳大于產品行業,從吹牛皮不打草稿,到新辦法出臺要打草稿已經是很大的進步,明確了化妝品責任主體,對行業將是一次很大的一次整頓。
01.
概念添加解讀
很多人都說告別了,概念性添加,概念添加這化妝品行業的潛規則,看了競爭對手的宣傳語咬牙切齒,過分宣傳還好瞎比宣傳的到處都是,對于那些好好做品牌的人來說,深惡痛絕。
什么叫概念添加?
舉個例子,往大海里打顆雞蛋,做了一碗紫菜蛋花湯,概念添加好比打到大海的成分。
0.1%算不算一刀切?0.1%算不算一刀切?要不要打色譜?起效量ppm加還是不加?加,增加成本且不能宣稱,寫在“其他微量成分”消費者還嫌棄,不加,配方設計確實需要它強化功效,配方師頭發更少了;
有不少人說有效成分本身就是0.1%~1%含量,甚至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少于0.1%,比如:蝦青素,蛇毒肽等。這會誤導消費者:認為含量低于0.1%的成分,都沒有什么功效,屬于概念添加。
這些其實有寫:
對于十九條我解讀認為,功效原料濃度低于0.1%的,其成分證實有效果,可以在列表中標出。
老版本里,低于1%如酒精,色素還有防腐劑是必須要標出 的,而新版沒有提出——
妝品配方中存在含量不超過0.1%(w/w)的成分的,所有不超過0.1%(w/w)的成分應當以“其他微量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另行進行標注,可不按照配方含量的降序列出。
從規范角度來看,本意是讓化妝品能夠從假大空回歸到科學、求真、實事求是,讓國內化妝品科學起來,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督促國內公司走正路。
02.
那么問題來了
新辦法確實在基礎上做出了很多調整, 更為靈活,對行業從業者規范,責任主體更明確,這也是這次更改最需要改變的地方。
但是真的就告別了概念添加了么,個人覺得太難了,這個行業野蠻生長了這么久,一時半會改變很難。
投料作假
在投料上作假,生產記錄上少投和不投目前在很多工廠很常見,實際投料低于記錄的數據就能夠在成分列表出現,成分檢測成本很貴,有些成分是檢測不出的,看了一些老爸測評的對于化妝品成分的檢測也是一些比較好測量的成分,對于檢測成分含量還是要從源頭工廠去抓,工廠偽造生產記錄成本很低,節約成本費用卻很劃算。
原料商偷笑到天亮,當天就加班加點修改資料,原料商重新編寫資料,資料中把活性成分含量標高,實際上不變,來場檢驗報告造假,這個可行不?問這個問題的估計對代工廠常規常做不熟悉,劣幣驅逐良幣,資本市場逐利的,當利潤達到100%時候,會踐踏一些法律,何況規范很寬泛。
有些說飛行檢查,查出入庫就知道了,廣州的小工廠很多,正規化操作真的很難掙錢,產品中那么多成分真的都添加了么,真的就不過期么?
功效宣稱你到底管不管?
很多時候,備案也吊頭發,化妝品備案對于功效審核還算合理,很多使用方法和功效寫的一本正經,但是電商宣傳,直播、小紅書上的宣傳“亂七八糟的”,別說特證、廣告法、藥監局標簽規范,有些功效就差可以“起死回生”了,這些改怎么辦。
當然這些不是標示標簽規范所能夠決定的。
03.
當然了,這肯定是好事,誰不盼望著行業規范起來,大家都有錢賺,微商、直銷、美容院打著各樣的幌子蒙騙了消費者多少年了,在其他行業完美也不列外是個傻子。
柳州螺螄粉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地柳州政府重視,制定行業標準,扶持產業,產品也給力,網紅直播帶貨銷量上來,緊接著制定更為嚴格的規范,產品質量好,柳州螺螄粉就是品牌,越規范越有前途。
廣州其實這幾年也在做規范事情,相比全國化妝品企業數占比一半多,品牌無數,但是就論質量和規范程度遠不及上海,備案員雖不知道廣州備案好備點,上海浙江難。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能夠執行下來就是好的政策,但對于化妝品行業來說是好事,國產好的產品確實越來越多了,現有國產品牌表現來說,對于國際大品牌也有一戰之力。
總的來說,向前了很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