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化妝品市場之一。2016年我國化妝品零售市場規模為2222億元,約占全球化妝品市場的15.45%,僅次于美國。隨著國內經濟的穩步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國內化妝品零售市場規模將延續增長態勢。智研咨詢分析認為,預計到2023年我國化妝品零售市場規模將增長至3159億元。
不過,盡管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在不斷增長,但現在我國的化妝品生產企業整體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而且無論是在科研水平、配方研制還是在高端人才的儲備方面,與國際大品牌知名公司都有很大差距。著名化妝品研發人、原上海家化技術總監李慧良認為,中外品牌差距主要就表現在企業對科研重要性的認知方面、科研人員的工匠精神,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化妝品的法律法規方面。
國內化妝品企業注重的是”廣告投入、市場營銷、渠道組織等方面“,并與跨國品牌看齊,更有部份品牌因企業自身決斷的靈活性,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外國。然而與外國品牌相比,中國化妝品的短板在于:研發。
據了解,許多國際化妝品巨頭每年的研發經費都在10億元以上,這個已經超過很多國內企業的銷售額。而本土化妝品品牌企業研發經費在億元以上的亦是屈指可數,這就是本土化妝品品牌與國際化妝品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中國化妝品品牌在經歷了早期模仿、重視營銷階段后,現已進入到重視科研技術階段,百雀羚、相宜本草等品牌市場銷量逆勢上揚都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相關。企業未來業績增長的主動力將來自于產品研發和創新。
從基礎類科研入手
不過,本土化妝品品牌研發要有所突破,仍有待時日。中國化妝品與國際品牌研發差距主要在時間上,主要表現在基礎研發到實際應用上,只有從基礎科學上去汲取營養,然后用到應用科學上,才能提高科研含金量。因為化妝品其實涉及到美學、皮膚學、藥理學、植物學、微生物學、有機化學等多個學科,只有從基礎科學上去汲取營養,然后用到應用科學上,才能最終提高科研含金量。
本土化妝品企業研發結構不完善并缺乏協調性和系統性;部分企業決策層對產品科研的重視程度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對需要長時間、費用高的基礎類科研的真正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停留在產品宣傳方面,也不知如何組織研發人員有效地搭建研究平臺。據了解,在國外,一些大的跨國企業會持續對科學家進行研究資助,其中不乏皮膚學家、植物學家、材料工程師等,然后將他們的基礎研究應用到產品中。
歐萊雅集團CEO安鞏曾說,并購和研發是集團持續增長最強勁的助推器,而歐萊雅在基礎研究上也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例如3D打印皮膚技術、替代性皮膚測試、My UV Patch等穿戴化妝品設備等等新穎的技術,都是歐萊雅先行推出。此前,歐萊雅已經戰略性投資初創基金Partech International Venture VII,該基金所屬的母公司專注于科技和尖端數字化,能通過預測和定制工具、人工智能、市場定位和新型服務,幫助歐萊雅開拓創新的研發與服務。在2016年5月,歐萊雅集團還投資了倫敦數字孵化器 Founders Factory。
除政策層面、企業對科研的重視層面外,原材料質量優劣是化妝品研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少企業沒有意識到好的原材料,才是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在我國現行的化妝品原料準用的法規中,規定只能使用的是8783種,但在發達國家與地區,能用于化妝品的原料至少有上萬種。
盛美緊隨國際化妝品最新時尚流行趨勢,深度整合國內外研發的優質資源,與行業鏈的上下游相關研究機構,建立了各種戰略聯盟、合作關系。
盛美與日本術和堂公司在天然原料護膚品、植物芳香精油護膚品方面、質量控制、技術開發方面共同開發合作;與世界最大的天然產物公司——日本一丸化學,共同開發最新的天然植物提取物;與國內大馬士革玫瑰基地及植物中心深度合作;與全球著名化妝品行業原料商結成長期合作,如: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瑞士羅氏醫藥公司、瑞士奇華頓集團等公司,確保及時獲得最新、最優、最全的原料信息和原料供應,從源頭確保產品的品質、穩定性、安全性、可降解性。
文章資料:來源于網絡